天上有太陽(yáng),
夜晚照樣黑暗,
還好地球是圓的。
花兒會(huì )凋謝,
就像時(shí)光,
可是春天總會(huì )來(lái)。
政治書(shū)上說(shuō),
任何事物都有兩面,
正如黑和白。
如果藥物會(huì )失效,
難道人類(lèi)要坐以待斃?
……
我不談辯證法,
我只想講一講,
PD-1抗體與PNGaseF的愛(ài)恨情仇。
↓
1
當身體發(fā)生感染時(shí),感染附近區域可變紅、腫和熱。這種發(fā)炎過(guò)程有助于排除體內的受損細胞和病原體等有害刺激并開(kāi)始愈合過(guò)程。但若炎癥長(cháng)期不消退則會(huì )損害周?chē)慕】到M織。為了限制這種損害,細胞會(huì )在其表面表達PD-L1蛋白(Programmed death-ligand 1,程序性死亡配體1)。當PD-L1蛋白跟T細胞表面的PD-1蛋白(programmed death 1,程序性死亡蛋白1)接觸并發(fā)生反應時(shí),此T細胞便會(huì )凋亡,則該區域不發(fā)炎。癌腫瘤的生長(cháng)常與慢性炎癥相關(guān)聯(lián)。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,而且腫瘤細胞可在其表面表達很多種蛋白質(zhì),這都使抗癌藥物發(fā)展更具挑戰性。
通過(guò)調動(dòng)自身的免疫系統來(lái)對抗腫瘤,是一種越來(lái)越流行的癌癥治療方法,稱(chēng)為腫瘤免疫治療。這種做法是讓自身適應并最終接管對抗腫瘤的過(guò)程,使患者更健康、經(jīng)受的副作用更少。其中,PD-1和PD-L1抗體藥物已成為這種新型治療方法的支柱,因為它們大多數表達在腫瘤細胞的表面,而在正常的細胞中幾乎不表達。這使它們成為很好的候選藥物靶點(diǎn),因為這樣藥物對健康細胞的傷害較少。
▲
人PD-1 抗體藥物nivolumab
PD-1抗體的抗癌效果是前所未有的,一次次地在美國臨床腫瘤年會(huì )上刮起黑色旋風(fēng)。據權威期刊《新英格蘭醫學(xué)雜志》編委表述:PD-1抗體是過(guò)去30年里抗癌效果最好的。有分析認為,PD-1抗體的市場(chǎng)可能會(huì )達到350億美元。臨床實(shí)驗也表明,跟其他免疫療法相比,PD-1和PD-L1抗體藥物能縮小更多種腫瘤和對更多患者有效。以前的免疫療法反應率只有10%,而PD-1和PD-L1藥物對25-40%的患者都有效,這些藥物也顯示較低的毒性水平。與那些使用其他標準癌癥治療方法的患者相比,使用這種藥物的患者可以活得更長(cháng)。
目前臨床試驗中已經(jīng)包括多種針對PD-1通路阻斷的單克隆抗體藥物 。然而,不是所有患者都會(huì )對PD-1抗體有響應。目前來(lái)看,各疾病對PD-1抗體的響應率如下:黑色素瘤患者(17-40%)、肺癌(10-30%)、膀胱癌(25%)、卵巢癌(6-23%)、頭頸癌(14-20%)、霍奇金淋巴瘤(87%)、肝癌(20%)、腎細胞癌(20%-30%)。
這到底是為什么呢?
↓
2
2017年5月10日,一篇發(fā)表在《科學(xué)轉化醫學(xué)》期刊上的論文《In vivo imaging reveals a tumor-associated macrophage–mediated resistance pathway in anti-PD-1 therapy》可以給我們答案:
那么多患者
對PD-1/L1抗體不響應,
是因為
巨噬細胞把PD-1/L1吃了?。?!
↓
▲
《科學(xué)轉化醫學(xué)》封面
↓
用事實(shí)說(shuō)話(huà)
論文出自哈佛大學(xué)醫學(xué)院附屬麻省總醫院的Mikael J. Pittet教授團隊,他們首先給PD-1抗體加上黃色標記,再利用活體顯微鏡實(shí)時(shí)監測標記后的PD-1抗體在結腸癌小鼠模型中的動(dòng)向。在將標記的PD-1抗體注射入結腸癌模型小鼠體內5分鐘后,就發(fā)現腫瘤微環(huán)境內的T細胞上有了染色標記。最開(kāi)始標記的PD-1抗體結合到腫瘤浸潤T細胞周?chē)鴰追昼姾笤赥細胞表明形成色塊,之后這些色塊都在腫瘤相關(guān)巨噬細胞內。
▲
小鼠活體成像前對抗體及各細胞的標記
▲
注射早期小鼠PD-1抗體從T細胞到巨噬細胞的轉移過(guò)程
為了深入了解巨噬細胞吃掉PD-1抗體的過(guò)程,研究者首先提取了三種腫瘤模型中小鼠體內相關(guān)細胞,發(fā)現大部分的腫瘤相關(guān)巨噬細胞內都有PD-1抗體。數據線(xiàn)性回歸分析發(fā)現,巨噬細胞吃掉抗體與巨噬細胞的數量無(wú)關(guān):即使巨噬細胞的數量極低,也能將PD-1吃光,而且巨噬細胞不會(huì )主動(dòng)與PD-1抗體結合。研究者隨后在體外創(chuàng )建了一個(gè)由骨髓分離得到的巨噬細胞和T細胞共培養體系:首先將T細胞與標記的PD-1抗體共培養,然后與巨噬細胞共培養,結果顯示標記后的PD-1抗體在數分鐘內就從T細胞轉移至巨噬細胞中,這不能僅僅歸結為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,因為在加入了吞噬抑制劑后,這一轉移仍然很快就發(fā)生,并且巨噬細胞不會(huì )吞噬沒(méi)有與T細胞結合的PD-1抗體。
既然腫瘤相關(guān)巨噬細胞并不與PD-1抗體結合,也不會(huì )在注射的早期吃掉PD-1抗體。因此研究者推測,PD-1抗體的轉移是通過(guò)一種非抗原特異性機制。隨后研究人員發(fā)現巨噬細胞表面存在Fcγ受體,這一受體與T細胞PD-1抗體復合物上Fc結構域相結合,介導PD-1抗體的吞噬。隨后利用以流式細胞計監測的抗體轉移實(shí)驗證明了這一發(fā)現:T細胞首先與染色后的PD-1抗體共培養30分鐘,然后與巨噬細胞一起培養 ,最后用流式細胞計分析,大量PD-1抗體在巨噬細胞內被測出。然而,如果在實(shí)驗開(kāi)始時(shí)加入Fcγ受體抑制劑,那么PD-1抗體就不會(huì )從T細胞轉移到巨噬細胞。
▲
Fcγ受體抑制劑抑制巨噬細胞吞噬小鼠PD-1抗體
之后研究人員通過(guò)酶偶聯(lián)免疫吸收劑實(shí)驗,發(fā)現巨噬細胞與T細胞以及IgG2a抗體(與鼠PD-1抗體同源)共培養后, IgG2a抗體同樣被巨噬細胞降解。由于Fc/FcγR與抗體的結合與抗體的Fc結構域上的多糖結構相關(guān),研究人員分析了小鼠的PD-1抗體以及人類(lèi)PD-1抗體,結果發(fā)現小鼠和人類(lèi)PD-1抗體上主要糖的類(lèi)型是相同的,因此他們推測小鼠體內Fcγ受體介導的抗體轉移也會(huì )發(fā)生在人體內。隨后他們在體外將人PD-1抗體nivolumab用AF647標記并與免疫 T細胞共培養,之后從人體血液?jiǎn)魏思毎蟹蛛x出巨噬細胞,再將兩者共培養3天,同樣看到PD-1抗體轉移到巨噬細胞,轉移同樣可以被Fcγ受體抑制劑抑制,證明了Fcγ受體也可以調節nivolumab在人體的攝取。
▲
小鼠和人PD-1抗體結構的比較示意圖
▲
Fcγ受體調節nivolumab在人體的攝取
最重要的是,
研究人員也找到了
防止PD-1抗體被吞噬的方法?。?!
↓
他們利用一種叫做PNGaseF的酶來(lái)除去小鼠PD-1抗體上的糖鏈,然后用AF647標記,發(fā)現除去糖之后的PD-1仍能與T細胞結合,卻不會(huì )被巨噬細胞吃掉。而且Fcγ受體被抑制后PD-1抗體與T細胞結合的時(shí)間顯著(zhù)延長(cháng),并且Fcγ受體被阻斷的所有小鼠結腸癌模型對PD-1抗體都產(chǎn)生了響應,所有小鼠腫瘤都被完全抑制。目前PD-1抗體單獨使用的響應率僅30%左右,而小鼠體內PD-1抗體加Fcγ受體阻斷劑卻對所有小鼠產(chǎn)生響應,這一發(fā)現無(wú)疑對目前免疫治療領(lǐng)域造成巨大影響,為免疫治療不敏感癌癥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方案,讓癌癥變得不再可怕。
▲
PNGaseF處理PD-1抗體前后巨噬細胞吞噬效果對比
更重要的是,功臣產(chǎn)品PNGaseF在A(yíng)taGenix的官網(wǎng)隨時(shí)有售。點(diǎn)擊鏈接即可直達:
http://www.atagenix.com/product_detail-72911.html
↓
▲
Final QC of PNGase F
參考文獻:
1. http://stm.sciencemag.org/content/9/389/eaal3604
2. E.B. Garon, N. A. Rizvi, R. Hui, N. Leighl, A. S. Balmanoukian, J. P. Eder, A.Patnaik, C. Aggarwal, M. Gubens, L. Horn, E. Carcereny, M.-J. Ahn, E. Felip,J.-S. Lee, M. D. Hellmann, O. Hamid, J. W. Goldman, J.-C. Soria, M.Dolled-Filhart, R. Z. Rutledge, J. Zhang, J. K. Lunceford, R. Rangwala, G. M. Lubiniecki, C. Roach, K. Emancipator, L. Gandhi; KEYNOTE-001 Investigators, Pembrolizu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–small-cell lung cancer. N. Engl. J. Med. 372, 2018–2028 (2015).
3. Arlauckas SP, Garris CS, Kohler RH, Kitaoka M, Cuccarese MF, et al. 2017. In vivo imaging reveals a tumor-associated macrophage–mediated resistance pathway in anti–PD-1 therapy.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9
4. Baumeister S H, Freeman G J, Dranoff G, et al. Coinhibitory pathways in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[J].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, 2016, 34: 539-573.